• 新聞中心
    行業資訊
    葛均波院士結構團隊完成世界首個可穿刺封堵器
    行業資訊 2021-07-12 17:19
             2021年7月9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結構團隊,成功完成該團隊發明的世界首個可穿刺封堵器ReAces(睿傲™)植入,手術由周達新教授及潘文志、張曉春、李偉等醫生完成(圖1)。

    圖1   葛均波院士結構團隊在手術中

          可穿刺封堵器為葛均波院士結構團隊在世界上首先提出的概念,并申請了全球專利,和企業(上海捍宇)進行后期轉化研發。在過去臨床實踐中,該團隊發現很多房缺的病人會并發房顫(15%-20%),有些患者甚至并發二尖瓣反流,而目前房顫、二尖瓣反流可以通過左心耳封堵、射頻消融、二尖瓣夾合等微創介入手術來治療。

          目前國內外臨床使用封堵器的主體均為鎳鈦合金絲密集編織的四層金屬網結構,且雙盤的多層阻流膜之間會產生肥厚的纖維增生組織,使得要從封堵器中央穿刺通過器械幾乎不可能,喪失房間隔這一重要介入治療通道。如果這些病人先做了房缺封堵,要穿刺房間隔進行上述兩種手術就非常困難,病人就喪失微創介入手術的機會。如何從封堵器中穿刺通過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在一次內部團隊討論中,葛均波院士提出了可穿刺封堵器的設想。早在2016年,周達新教授就申請了房間隔分流器的專利。在這個專利啟發下,周達新教授、潘文志醫生、葛均波院士設計了可穿刺封堵器,并申請了全球專利。


    圖2   ReAces(睿傲)的設計

          ReAces(睿傲)是全球首個進入動物實驗及人體試驗的可穿刺封堵器,其主體保持了傳統封堵器“雙盤一腰”的基本結構及工作原理,以保證封堵安全有效;封堵器中央區無金屬物、薄阻流膜設計,在有效阻斷血流通過封堵器的同時,容易從封堵器中穿刺送入鞘管簡單可行。此外,與傳統封堵器比金屬物明顯減少,可減少金屬物相關副作用。在安全有效的治療房間隔缺損的同時,為后續實施經房間隔穿刺的介入手術保留了通道,為患者保留了微創介入手術的機會。通過動物試驗發現封堵器再穿操作性良好(圖2)。此外,萬一這些房缺封堵術后患者后期并發肺動脈高壓,可進行房間隔造口降低肺動脈壓力。有望適當擴大目前房缺封堵適應證,改寫目前國際房缺介入治療的醫學指南。


    圖3 一例植入封堵器2月后動物實現封堵器內再穿刺并送入大鞘管

          本次患者是個中年女性,體檢發現房間隔缺損,大小18mm,選用ReAces 24mm封堵器,手術順利完成,術后心超顯示封堵器成形、貼合良好,封堵器內及邊緣無殘余分流。術中影像分析還發現,該器械具有另外一個比以往封堵器更優勢的特點,由于雙盤面是開放性設計,雙盤和房間隔之間更服帖,有望加速器械內皮化。ReAces封堵器是葛均波院士結構團隊繼全球首個經心尖二尖瓣夾合器ValveClamp之后發明的第二個走向臨床的全球首創醫療器械。


    少妇喷水